朱棣如何夺得帝位?姚广孝的帮助不可少!然而晚年却众叛亲离,为何?

永乐大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统治期间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中国明朝的鼎盛时期。然而,关于他的继位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历史事实出发,探讨朱棣如何夺得帝位,并分析他晚年众叛亲离的原因。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因长兄朱标早逝,次兄朱樉、三兄朱棡相继去世,他成为明太祖长子朱标的儿子朱雄英早逝,次子朱允熥、三子朱允熞、四子朱允熙均年幼,实际上他是皇位第二顺序继承人。

朱棣的母亲是碽妃,原来生育的王子早逝,朱棣应排在第三位,但明太祖认为碽妃生朱棣时“梦日入怀”,所以大喜,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立朱棣为第四子。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棣就藩北平。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为巩固中央统治,实行了“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为自保,不得不以装疯为掩饰,但最终仍被建文帝的心腹告发,被召回南京,削去王爵,软禁起来。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决心夺取帝位。他与亲信僧人道衍密谋多年,并网罗了大批勇士。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棣以进京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起兵。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军队渡江占领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

按《明史》的记载,建文帝是于宫中自焚而死的。另一种说法是通过秘密途径逃亡了。

不管他是自焚而死,还是逃亡了,一个皇帝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感叹。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之争历来是血腥而残酷的。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

燕王朱棣终于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也许他不顾一切的行动还带有强烈的反叛意味,但他的行动最终还是为了维护明朝的统治。

永乐皇帝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撰《永乐大典》。

第二件大事是派遣郑和下西洋。

第三件事是编练出兵,远征蒙古。

第四件事是迁都北京。

所以说,朱棣并不是一个只知争权夺利的野心家、阴谋家。他是一位有所作为、卓越难配的君主。

这样一位君主,竟也有众叛亲离的时候。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65岁的永乐帝得病不起,于北伐途中去世。享年65岁,在位22年。

朱棣死前留下遗言:“好生看伺皇后及皇长子!毋忘孝慈戒。”

按朱棣的遗言,皇位应由皇长子即位。但是皇后却另有打算。

她以太祖临终前有遗言为由,有心立太祖的第四个孙子谷王朱橞的儿子为皇帝。

太子知道皇后的用意后,坚决反对。他以太祖皇帝“传子遗诏”为依据,不容变更。

皇太子的话也很有道理。论长幼,当以年龄为序;讲亲疏关系,凡属太祖皇帝的子孙都该有份。这确实很有道理。况且太子也是太祖皇帝亲自指定的皇位继承人。

这样一位英明果敢的皇太子怎么会被冷落呢?这同他水火不相容的母舅有很大关系。

原来太子母舅家的二小姐嫁到汉王府上。这位汉王也是太祖皇帝的儿子,他暗中觊觎着皇位,总想夺取太子的地位。汉王在母舅家的挑唆下多次在太子宫中进谗言,太子因而不胜其烦,便将东宫官属全部逐退。这样一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宫原来的官属纷纷投奔了汉王。汉王便利用这些官属捏造了许多罪名来陷害太子。太子被这些官属所迷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