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亡于万历是谁说的?出自什么地方?

  明朝实际亡于万历皇帝时期的说法,源自**《明史·神宗本纪》**。

  这句话的原文是:“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这表明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朝的衰败实际上开始于万历年间。这种观点强调了万历年间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累积对明朝后期及最终灭亡的影响。以下是这一观点的几个主要依据:

  1. **政治腐败与宦官专权**: 万历年间,宦官权力过大,政治腐败严重,这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效能和威信。

  2. **财政困难与税收问题**: 由于连年战争和奢侈的宫廷开支,国库空虚,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3. **边防松懈与外患加剧**: 边疆防御的忽视使得外患日益严重,特别是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为明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伏笔。

  4.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小农经济遭受破坏,商业资本的发展未能有效弥补农业经济的衰退。

  5. **文化思想的变迁**: 心学等新思想的传播,虽然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但也带来了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社会秩序的动摇。

  6. **官僚体系的僵化**: 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大量官员,但官僚体系日益僵化,无法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明朝国力的衰退,尽管明朝在名义上延续至崇祯皇帝时期,但许多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万历年间。因此,“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是对明朝衰落历程的一种历史评价,它揭示了明朝晚期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