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参与的情报工作失败了,为何反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战全面爆发后,对冒险的渴求让海明威跃跃欲试,即便身居远离硝烟的古巴,他仍抑制不住大胆的念头。当时美国确实担忧后院失火,尽管拉丁美洲各国不曾公开倒向轴心国,但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古巴都不乏亲纳粹分子,它们随时可能变成希特勒的“第五纵队”,使反法西斯阵营遭遇肘腋之患。

  在西班牙内战里阅历丰富又写下《第五纵队》的海明威不会对此熟视无睹,他洞悉局势,向祖国建言,筹谋成立一支反间谍情报组织,亲自参与秘密行动,扑灭潜在的阴谋。驻古巴大使布雷登扮演了伯乐的角色,这位擅长游泳和拳击的外交官与海明威气质相近,对他大加赞赏。

  获得首肯后,海明威在暗地里一展拳脚,他平日结交三教九流的本事起了作用。在被戏称为“骗子工厂”的情报网里,牧师、侍者、渔夫、娼妓、老鸨和酒鬼构成了中坚力量。这显然是个松散业余的组织,成员间既没严肃规章也没定期接头,他们通过口信交换情报,再由海明威连夜整理成书面报告。

  一群混迹于底层酒馆的“特工”漫无目的地四处打探,根本无法斩获突破性成果,最大规模的行动无非是在瞭望庄园酒会狂饮到烂醉如泥。尤其是联邦调查局奉罗斯福总统之命介入古巴事务后,海明威的部下更是相形见绌。

  埃德加·胡佛浏览过“骗子工厂”递交的情报和海明威的个人档案,推论道:他的判断力不太好,或许是受了酗酒的影响。海明威在一些场合针锋相对,讥讽胡佛的特工是“佛朗哥的混账爱尔兰人”。

  无论作家的文字游戏有多高明,海明威都渐渐失去了信任。立功心切的他又生一计,瞄准在大西洋游弋的德国潜艇,计划将平日出海钓鱼的汽艇“皮拉尔号”临时改造成战船,在古巴北部海域巡逻,一旦发现敌方潜艇的踪迹,一边向海军发送定位,一边不动声色地尾随,寻觅机会向其开火。

  在作家的想象里,一旦潜艇放松警惕,“皮拉尔号”的船员就会用机枪扫射甲板,再派一个臂力过人的运动健将瞧准时机扔一枚小型炸弹,就能拿下敌人。哭笑不得的美军情报专家反问:“如果潜艇没有靠近,向你远程开火呢?”海明威居然说:那只能认命了。

  不知是慑于海明威的威望还是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军方还是提供了一台无线电、一条橡皮艇、数挺机关枪与一些手榴弹,还给了他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的假身份作为掩护。结果,海明威与伙伴们终日畅饮、钓鱼,除了几次报告出疑似潜艇的位置外毫无成果,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借天马行空的方案骗吃骗喝。

  两次冒险失败后,海明威在古巴交了好运。在与一位老渔民的偶然闲谈里,他初步勾勒了《老人与海》的故事框架—在风暴来临前,老人逮住了一条大马林鱼,却被猎物用钓丝拖着穿过海面。鲨鱼袭来,老人用船桨击退了一条,又用短鱼钩杀死了几条,但无法阻止他的马林鱼被撕咬得只剩一副骨架。

  故事有迹可循,不过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的原型是曼努埃尔。《老人与海》为海明威捧回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一直抵制过度解读,否认一切强加其上的寓意,期望它永葆纯粹。事与愿违,曼努埃尔对海明威颇有怨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金钱,两人甚至对簿公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