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权和关羽一起北伐曹魏,天下形势又会是怎么样?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城主说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襄樊之战时,如果孙权配合关羽攻打淮南,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夺取汉中后,进位汉中王,并大肆封赏部下。在荆州的关羽获得了前将军,假节钺的职权,不久便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一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就在关羽要进一步扩张战果,夺取樊城的时候,孙权却在他的背后插上了一刀。孙权袭取荆州,擒杀了关羽,彻底改变了三国的格局。如果孙权坚守孙刘联盟,和关羽一起北伐,天下形势又会是怎么样呢?

  一、 孙权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在长期的时间里,一直执行着刘备的指令,死保荆州不失。刘备虽然率领大批武装和军政人员入川,依然给关羽留下了可观的力量。这是因为刘备要执行《隆中对》的战略,保有荆州作为将来北伐宛洛的基地。因此,关羽的手中拥有的兵力足以抵抗曹军和东吴的进攻。

  在曹操汉中失败后,主力撤回关东。由于曹操的身体有病,撤退过程十分缓慢。这使得大批军队滞留关中,不能及时回到襄樊前线。守卫襄樊的曹仁只有七千人马,二线的曹军只有徐晃的一万新兵。关羽一次就出动了三万多军队,这支军队是关羽长期训练的精锐,战斗力极强。再加上他拥有假节钺的权力,可以调动周边蜀军的援助,因此,关羽在军队数量、质量上不落下风。

  在关羽出征前,孙权也将兵力向淮南方向调动,做出了在淮南出击的姿态。这更增强了关羽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襄樊之战中,孙权一面在淮南佯动,一面又将吕蒙以养病的名义撤回,派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代替。陆逊在上任后,给关羽写信,在信中对关羽阿谀奉承,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依赖关羽的心理。这一切,都让关羽放松了警惕。

  在关羽因为襄樊前线战事紧张,把一部分防备东吴的兵力抽调前线的时候,东吴对荆州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吕蒙派手下白衣渡江,轻易地突破了关羽的江防。守卫公安、江陵两座军事重镇的傅士仁和麋芳也束手归降。

  在前不能击破曹军,夺取樊城,后被东吴袭击,根据地被夺的情况下,关羽率军而回。但是他部下的家属都在江陵,被东吴所获并给予优待,关羽的军队失去了战心,纷纷离散。关羽只得走保麦城,不久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伏兵擒获,随即被杀。

  二、 孙权选择攻打荆州的原因。

  襄樊之战中,关羽的败亡是曹操和孙权夹击的结果。如果没有孙权撕毁盟约,袭取荆州,关羽是不会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的。这是因为关羽手下有一支精锐的水军,他可以封锁汉江,割裂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即便是关羽无法打退徐晃的援军,他依然可以夺取包围夺取位于汉水以南的襄阳。曹军虽然兵力众多,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襄樊前线的曹军士气低落,只能穷于应付关羽的攻势。曹操评价当时的襄樊前线,如同战国时代乐毅伐齐时那样的危险。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孙权不去袭击荆州,关羽将在襄樊前线和曹军进入长期相持状态。曹操的后方已经出现多次动乱,再加上自己重病缠身,形势将会十分危险。

  但是,孙权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调转枪口,把矛头转向了关羽。这个选择是孙权和吕蒙长时间谋划的结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占有荆州是东吴既定的战略。在孙权接管东吴后,鲁肃就向孙权进献了《榻上问策》的战略方案。主要内容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夺取南郡,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方案。但是,刘备的势力盘踞在荆州的江南四郡,他们不被孙权吞并,让孙权难以处置。

  于是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幻想刘备以此为跳板夺取益州后,可以将全部荆州归还。可是刘备为了《隆中对》的战略,根本无意归还荆州。在湘水之争后,双方平分荆州,可使得孙权用和平手段索还荆州的愿望落空,埋下了武力夺回荆州的伏笔。

  其次,是孙权在淮南方向上的攻势受阻。由于孙权的根本地区在东吴,所以他对淮南方向上的安全十分重视。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没有随同周瑜攻打长江上游,而是亲自率军攻打淮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权死死盯着曹操在淮南的战略要地合肥不放,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最后,曹魏居然迁移了合肥来躲避孙权的攻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对淮南方向上的重视。

  可是,让孙权十分失望的是,尽管他用尽了办法,也无法攻下合肥,突破曹魏的淮南防线。尤其是在湘水之争后,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被张辽等人的七千人马击败。这使得孙权失去了占领合肥的信心。在此之后,孙权把目光转到荆州方向上来,企图用武力夺回荆州,完成自己全据长江的战略。

  第三,关羽在上游对孙权的威胁太大。孙权的战略观是十分模糊的、短视的,这与他的性格和格局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当时曹操独大,孙权和刘备弱小的情况下,孙权和刘备联合共抗曹操是双方唯一正确的出路。但是,在孙权的眼中,曹操和刘备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他不能看到哪个势力占上风,采取了联合弱者打击强者的策略。

  在刘备的势力处于弱小状态的时候,孙权和刘备的关系融洽,两者联盟共抗曹操。可是随着刘备的势力日益扩大,孙权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慢慢地把刘备的角色转变成了敌人。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对上游的荆州志在必得。

  再加上刘备派驻荆州的关羽军事能力突出,但是性格高傲。他根本看不起东吴君臣,把他们都视为江东鼠辈。这日益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平日里双方摩擦不断。在鲁肃时期,尚可以进行调解。等到鲁肃去世,这些矛盾就无法调和了。孙权面对关羽的摩擦,感到如同芒刺在背,认为关羽有兼并自己的意图。因此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他决心武力夺取荆州。

  三、 如果孙权联合关羽北伐的结果。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孙权已经在淮南前线调动兵力,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这使得关羽在进攻襄樊期间,曹操不能调动合肥的张辽等部前往救援。这为关羽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曹操只能派于禁、庞德率领三万人马前往襄樊救援,被关羽一举歼灭。在此同时,淮南的曹军只能袖手旁观,无法出动。

  不过,曹操不抽调淮南的曹军,是有着他的考虑的。淮南方向上曹军的主力是张辽所部,这支军队长期和东吴交战,并且多次给了吴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在孙权亲自率领十万人马进攻的那一次,孙权在逍遥津之战中险些落入张辽之手。经过这一场战斗,张辽给孙权的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在此之后,孙权基本上停止了向合肥的进攻。东吴对于张辽也十分惧怕,连小孩啼哭都用张辽的名字来吓唬。孙权更是在多年后,听说张辽生病,还警告部下说,张辽虽病,依然是不可抵挡的,大家要小心对待。曹操就是利用张辽对东吴的威慑力,才把他放在合肥,阻击吴军的北上。

  如果当时孙权不采取偷袭荆州的策略,而是遵守孙刘联盟,配合关羽的攻势,对淮南发动进攻,整个历史的形势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淮南方向上,而是在关羽的襄樊方向上。这是因为有张辽守卫合肥,孙权和他的部下对张辽有惧怕之心,是根本无法攻克合肥的。他们的作用,只不过是牵制住张辽的军队不去增援襄樊而已。

  在历史上,张辽的军队也没有去增援襄樊。他们一直被曹操派驻合肥,始终防备着东吴的进攻。直到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且出兵偷袭荆州,张辽的军队才被曹操调往襄樊参加解围。但是,这个时候关羽已经撤军了,张辽没有能够赶上参战。因此,孙权十分攻打淮南,对战役的结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不过,虽然孙权不能在淮南突破,但是他没有去偷袭荆州,则会对关羽的襄樊前线产生影响。在当时,关羽在襄樊前线已经取得大胜,在形势上掌握了主动权。曹操甚至想要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是他的部下建议可以利用东吴来夹击关羽,并且孙权的降书正好送到,曹操才改变了主意。

  由此可见,如果孙权不撕毁盟约,为曹操火中取栗的话,曹操在襄樊方向上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在当时,关羽的形势也日趋不利。这是因为在他水淹七军的时候,没有趁势夺取樊城,使得自己的主力被牵制在樊城之下,无法扩张战果。而曹操闻讯带兵赶回关东,将手下的主力紧急派给徐晃,让他带领解围。

  在当时的前线,曹军调集了二十六个军以上的兵力,这个兵力要远远超过了关羽的兵力。由于双方的兵力悬殊,使得关羽陷入苦战,步步败退。在此时,关羽已经失去了占领樊城,突破曹军援军的机会,最终只能撤退。不过,由于关羽手中拥有的水军,他依然可以封锁汉江,夺取襄阳。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场战役的最后结果就是关羽封锁汉江,占领襄阳。这样一来,关羽所占领的荆州就增加了至少五百里的纵深,并且和蜀中多了一条汉水交通线,通过上庸联络汉中。关羽的荆州将立于不败之地,再也不受曹操和孙权的威胁,孙权想要以武力夺回荆州的设想将化为泡影。

  结语: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为此,曹操企图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但是在接下来的荆州之战中,孙权出兵袭取荆州,使得关羽败亡。孙权的这个举动,破坏了孙刘联盟,给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孙权配合关羽北伐,在淮南发动攻势,并不能对战役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是因为曹操一直防备孙权的进攻,在战役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调动合肥的张辽去救援樊城。有张辽在合肥镇守,东吴是不可能突破曹魏的淮南防线的。

  不过,孙权虽然不能突破淮南防线,他也不会去偷袭攻打关羽的荆州。这样后方稳固的关羽将没有后顾之忧,他在襄樊前线会更加挥洒自如。虽然随着曹军主力的到来,关羽不能占领樊城,但他可以用水军封锁汉水,夺取襄阳。关羽的荆州形势将获得极大的改观,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为了他全据长江的战略,他最终发动了荆州之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