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在朝事政务面前是怎样的?他的人品为何被人们传为美谈?

  蔡襄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国度中长大的,他把儒家思想作为其言行举止的准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美德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蔡襄。下面城主说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蔡襄刚正不阿,为政清正廉明,敢于仗义直言的高尚人品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他在朝事政务等大是大非面前。不是保持缄默或是曲意迎合,而是直言极谏,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得失,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公元1036年,五月,改革派代表范仲淹上书言事,揭露当朝宰相吕夷简擅权营私。吕夷简大怒,即以“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为罪名将范仲淹贬到饶州。

  名士余靖、尹洙为其鸣不平,亦被逐出朝廷。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纳,指责其不敢伸张正义,亦获罪被贬为夷陵赛随县令,这场风波引起朝野极大的震惊。

  是时,初任西京留守推官的青年蔡襄,怀着极大的勇气写下《四贤一不肖诗》褒赞范、余、尹、欧阳为“四贤”怒斥高为“一不肖”。

  诗曰:“四公称贤扬不肖,谗言易入天难欺,朝家若有观风使,此语与风人诗”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溢于言表。诗人坚定地站在正义一边,鞭挞奸佞,表现了种光明坦荡、不随世俯仰的品格。

  当然,写这样锋芒毕露的诗是要冒着丢官的风险的,但是蔡襄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铮铮铁骨。北宋中叶,“积弱积贫”的现象愈来愈严重,官僚制度日趋腐败,苛吏贪污索取,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严酷的社会现实给蔡襄以极大的刺激与影响。

  早在青少年时,蔡襄就目睹了农民的贫困生活和官吏骄横、贪赃枉法的恶劣作风,加之其长期受到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遂产生了确立了勤政爱民的思想志向。

  蔡襄入仕之后,经常深入民间进行调査研究,了解民情。他在朝廷任谏官时,敢于向皇帝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在任地方官时,努力为民请命。蔡襄从“君为轻,民为贵”的儒家思想出发,牢固地树立了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他进谏为政、处事,都是是围绕着“安民”这一宗旨的。他认为为政者要体恤老百姓的痛苦,减轻其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他真诚地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愿舒泰山云,甘泽成岁功。愿回太清日,晴景破阴蒙。愿跻入万人寿,夭扎终不逢。愿令编户富,食衣无困穷。”这首诗感情真挚,充分抒发了蔡襄希望百姓过富足生活的良好祝愿。

  蔡襄还接受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认为只有先从修身治己开始,然后才能齐家、治国、乎天下。

  儒家还强调:“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蔡襄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育和熏陶,牢固地树立了“修身治国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的政治理想。

  他在贺欧阳修等三人除谏官的诗中说:“世间万事俱尘土,留取功名久远看。”这说明他对功名的看重。在《四贤一不肖诗》中,蔡襄也表现出留取功名的强烈愿望:“吾知万世更万世,凛凛英风激懦夫。”、“贤才进用忠言录,祖述圣德垂无疆”、“之人起家用儒业,驰聘古今无所遗”等等。

  

相关推荐